达到了近二百亿吨,可以说够整个大宋的老百姓吃上几千年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李响继续看资料,原来宋代盐业生产技术包括煎制和晒制两大类,其进步则集中表现在井盐和海盐的生产之中。在当时的四川,井盐钻井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在北宋庆历年间,川人在继承汉唐以来的大口径浅井的某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凿出了一种新型盐井——卓筒井,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卓筒井技术的出现,堪称中国古代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为我国钻井技术的发展树起了一道丰碑,使钻井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宋代四川井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根据文献记载,宋初川盐年产万公斤,到卓筒井出现前夕因为减产而跌到400多万公斤的低谷,然而在卓筒井出现之后的绍兴二年(1132年),井盐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公斤,比宋初增长了2.7倍,比卓筒井出现前夕增长6.5倍。
当然,民以食为天,李响觉得上任之后,除了发展盐业之外,农业肯定也是要大力发展的。要解决农业问题就必须搞水利,还有荣德县也有一条河,正好可以利用。
不过现在到了小县城,那就是山高皇帝远,李响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