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也还是能决断的。
让李响啼笑皆非的是,这半个多月批阅奏折以来,连一些宗祠纠纷都呈上来给他看,李响直接批了两个字——“无聊”便打了。也是在那时候起,李响才想到内阁制这个东西的。
但明朝的内阁,辅权力等同于宰相,皆因内阁太小,权力之争太厉害,而明朝的皇帝又大多荒唐,才以至于大权旁落。李响打算在律法里面写上,“内阁大臣,不论辅还是阁臣,皆有皇帝任命,皇帝一旦不信任阁臣,可随时撤换。”
而明代内阁制不好的地方,在于内阁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依靠太监送奏折。这大大违背了李响的底线,所以李响直接规定,奏折须先送到文德殿,由内阁大臣先批阅,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后决定。这治国之事,如同烹小鲜,一个不慎,便会有千万人受难。李响这样做,也不过是为了谨慎一点罢了。
而内阁人数,定在十二人是最好不过的。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更何况是十二个博学多才的内阁大臣?办事效率虽然不敢说有所提升,但可以把失误减至最低。
同时,李响规定,担任内阁大臣,便不能分管六部,国家大权,绝不能集中在某个大臣之中,毕竟这是封建时代,李响还是挺怕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