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秦朝的博士。后因焚书之事,愤而离开咸阳,遁入商山之中隐居。我费了好大的口舌,他四人本不想出山。可后来听说要投的是唐王,就立刻答应下来。并且有联络了许多老秦官员,一同前来投奔……王上,您如今可是大大有名。”
刘阚很清楚,叔孙通说的‘名’,是指他发明程公纸,创隶书文字的名声。
秦末时期的文士,秉承了战国儒生的高傲之气,不会向强权低头。
之所以二话不说前来投奔,想必就是看中了刘阚这程公纸和隶书留下来的名声。毕竟这纸张和隶书的出现,有助于文化的推广。商山四皓这四位老者会来投奔,也证明了刘阚在士人当中,已经享有名声。更重要的,是他四人带来的十几名吏员儒生,也缓解了刘阚人手不足的窘境。
叔孙通随着刘阚,一同来到了朐衍城,出席公叔缭的葬礼。
公叔缭一辈子无儿无女,所以刘阚让刘秦以弟子的身份,充当公叔缭的子嗣。
出殡的时候,刘阚刘巨兄弟亲自抬棺,刘秦大幡,司马喜开路,涉间蒙疾李成等人,披麻戴孝。
从朐衍城一路,登上了杭金山。
这也是公叔缭的遗愿:他希望自己能葬在这杭金山上,鸟瞰广袤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