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亲切,同时也满足中华意识,从而得以顺利布教。
将两者结合的最好媒介是《史记》老子传“......而去,莫知所终”这句话。
因此赵云认为化胡说是某位佛教徒提出的说法,作为顺利布教是一种权宜之计。
也即是说,在佛教刚刚在大汉立足的时候,和尚们为了让国人接受,从而出现了这种观点,不然他们将在道教和儒家的打压下寸步难行。
及至到了后来,特别是西晋立国以后,经过战乱的老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信奉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的佛教才能聊以自慰。
那个时候,和尚们羽翼丰满,根本就不需要老子、道教来衬托自己,就一脚把已经成形的老子化胡说踢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烦琐粗俗。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今文经学与谶纬合流,经学的谶纬迷信化,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降低了束缚人民的力量。
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是对儒术丧失信心的体现。
农民也唾弃官颁的《五经》不用,如黄巾起义是以《太平经》为经典,张鲁的五斗米道是用《老子五千文》作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