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日本战车部队再次派赴上海。实战表明,日本坦克不善于在密布小河的江南及市街作战。
“七七”事变以后,在国境内作战的日军机械化部队极少有果断、刚迈的行动,他们只是利用战车配合步兵作战敢于担任步兵的“助手”。
即便如此,日本战车还是暴露出技术上许多致命弱点,如:
1、易受天气影响。遇连续降雨而平地积水时,不得不连日寻找高地停放车辆。
2、渡河技能差。国南方河网纵横,且常降雨,致使河宽水深,在淞沪战场上,由于工兵架桥和驾驶人员操车方面的问题,致使数辆战车落水沉没。
3、发动机质量不尽人意。道路泥泞,行驶困难,需要使用发动机的大转速来获得较大功率,但这样容易产生耗油量大、发动机温度过高、故障频多等问题。
4、后勤保障不力。器材、彈藥、油料随同困难,战车常常停下来等待供应,大大影响了前进速度。
而且日本战车部队的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进展目标固定而有限度,死盯着迂回和侧击的观念。冗长的纵队依附着一条狭窄的补充线,一旦某辆坦克出现故障,很可能危及全队行进。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