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气之父‘之称的日本陆军炮兵佐久村种树便迫不及待地亲赴实地调查、了解,并在考察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结果向日军高层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表示,日本的化学武器研究水平已大大落后于欧美,为此明确建议,‘将来在战争取胜的要诀之在于奇袭性的科学战若此种对抗手段迟一天,即可能损失数万乃到数十万同胞制造毒气,是当前紧要的课题‘
毒气战这一大规模杀伤性手段正合急欲大肆扩张侵略的日本战争决策层的需要,久村种树的建议得到了充分肯定并迅开始调拨专项经费,并组织力量开始实战性的研究、生产和训练准备
从1931年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短短数年间,芥气、路易氏气、光气、苯基氰化砒素、溴化苯基、氯化乙酮等各具特性的毒气品种便纷纷问世,与之配套的毒气武器如各型毒气筒、毒气炮弹、毒气炸弹以及安装在装甲战车或飞机上的毒剂撒布器等也相继研发成功
由于毒气战是一项技术性强、要求较高的式作战手段,需要大批使用和保障性人员,为此,所以日军不惜工本,于1933年在千县成立了陆军习志野学校,这是一所专业性的毒气战人员培训基地,系‘对日军进行化学战教育的机构‘,主要培养基层军官和军士,根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