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石蕊苔藓的萃取液作为简单的酸碱指示剂,往里面加材料中和。
中和完毕,加入食盐调味。
旁边还有一口大锅,里面熬煮着饴糖,炒成焦糖色之色碾碎,加入到勾兑完毕的酱油中,弄出颜色。
另一口大锅里面炒着麦芽,麦子有钱就能买到,泼水生芽也简单,炒熟后装在布袋里泡在酱油里面。一则可以上色,而且还有一股麦香味;二则里面的淀粉可以让酱油变得黏稠,看上去就和那些稀溜溜的贱货不一样。
完成这一切,就算是完成了最便宜的酱油的生产,不算最后一步可以连续生产的浸取炒麦芽的五六天,实际上生产一批豆酱油或是鱼酱油的周期也就七八个小时。
不要说那些正常的酿造厂需要工匠学徒的好手艺,便是这个生产周期也不是那些酱油厂可以比的,而且各种原料的利用率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看上去陈健的作坊用了硫酸,也算是成本,但是硫酸和氯化钠生成的硫酸钠可以和木炭加热,生成硫化钠。硫化钠再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硫化钙。
硫化钙、木炭粉还有剩下的石灰石都不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就能得到碳酸钠,这是制玻璃的原料,论成本不算盐税的话其实比烧草木灰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