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鱼塘都会很快变成一塘臭水,塘内剩下的活鱼也难逃一劫。结果,光是这事就空自消耗了不少劳力。
这实在是不小的损失。这么多鱼,足够大伙吃十天半月的了。
看着几辆大卡车上的鱼筐全部卸空,大家准备返回学校内时,一直在一边思索着问题,没有插话的李建斌突然问道:“老大,缺氧大概是因为人工鱼塘里鱼的密度太高了。我想着,能不能降低每口塘里鱼的密度,这样会好一点?不用放弃大部分鱼塘。”
“降低密度?”程子介知道自己缺乏相关知识,不假思索地答应道:“叫技术员来问问吧。”
于是李建斌很快就召来了几名白尾当地的老养殖户,还有那名专业水产技术员。程子介为他们发放了一圈香烟,然后询问了这个技术问题。大家马上展开了讨论,然后达成了共识:
这个办法有可行性。
最后,那名技术员作出了专业性的判断:“因为一直该收的鱼没收——按理说,真正有人管的塘个把两个月就该打一批鱼的。我看着,现在有些塘都到了每立方的水一条鱼的程度,怎么可能不缺氧。要是每口塘都打一批鱼起来,维持在一个低密度的水平,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缺氧、鱼病什么的……都不用怎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