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办法,也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军队发展方向上出现的一个争论。
即当时在欧洲的军事界除过制空权方面的争论之外,还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一个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小型而精锐的国防军,还是说一个数量庞大而装备普通的国防军是未来战争的需要。
答案,对于唐云扬这多了一百年见识的人来说,不存在疑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已经告诉他,战争永远都是数量众多,军队装备优良,资源丰富的那一方赢得。即,战争实际的胜利者,是很巧妙的找到大军队与精锐小军队及国家实力三者平衡点的那一方赢得。
所以,他得到如下结论。
未来的中华国防军,必须要能够打赢地区的小规模、低强度战争。同时可以在有了足够动员的情况下打赢大规模战争的基础。那么在地区性及低冲突的前提下,150万精锐的军队就足以保障时期的需要。
但这150军队应该是经过充分教育、训练的士官及军官包括自愿加入军队的志愿兵组成。在任何一场战争展开,尤其是世界级的战争展开时,这样的军队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中,以预备役及义务兵加入而变得极为庞大。
而15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