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朝廷的大军收复了杭州,也纷纷到府衙来拜见商毅,并且带来了杭州的户籍、府库、鱼鳞册等。其中有推官兰秉浩、经历杨堪、知事万绍华、照磨季峻、书办田斌文、主薄肖方忠等,以及衙役班门,公人差使,一共有二三十号。
他们基本都是中下级的官员,最大的推官也不是正七品,如文书、主薄还没有品级,连官都算不上,属于吏员一类。在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务,与其说是“官治”,倒不如说是“吏治”。自宋以降,府州县的地方官几乎全是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做“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一类的道德文章是拿手,但治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却是一知半解,除了各种事务都有一套繁琐的程式,基本法令之外,应该援引或可以类推的成例更是多如牛毛。
再加上古代的法制不建全,因此某件公事该依哪一条法令或哪一项规定去处理,在律令和会典等书籍中都找不到,只能从以往出现过的成例套用,以保万无一失。否则万一出点纰漏或被上司找出了岔子,轻则驳回,重则训斥,说不定还会为此而丢官罢职?而这方面只底下具体办事的人才淸楚。
而当官的为了不出错,或者嫌麻烦,只能把这些事情都托付给底下的三班六房的衙役书办主薄等人去处理。结果知府知州这类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