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的故事,因为齐桓公喜好服紫衣,“一国尽服紫”,导致当时紫绢价格是素绢的数倍以上,后来又因齐桓公主动不服紫而流行消退。但这里说的仅是一时一地流行颜色的消长,并未改变紫色的色彩地位。《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虽然流行,却还是把紫看做不正统的颜色。
我们在汉代壁画、陶俑中,也时常能见到浅紫色外衣的使用,但穿着者的身份和他人并无等级高下之分,奴仆、侍卫均有,只是杂色之一而已。
魏晋南北朝以来,紫色的地位迅速上升,在隋代正式超越朱色,跃升为百官常服的一等服色,常有说法认为与道教崇紫以及唐代推崇道教有关,但或许这也和当时紫色染料的难以获取有更大的关系。
可以提提西方以紫为贵的概念影响。
在古代西方,优质的紫色染料主要从一种产于地中海东岸的骨螺所分泌的液体中提炼而得,称为骨螺紫。腓尼基城邦推罗城所产的紫色染料最为有名,所以又称为“推罗紫”,“腓尼基”本身也源自希腊语“紫红”之意。骨螺本身产地有限,并且据说几千个海螺才能提炼出几克紫色染料,导致其价值极其高昂,有时甚至十克黄金仅能购买一克染料。古希腊、埃及、巴比伦、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