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辩会论题是“仁德礼义”,这是经部的经典常论题,每年七月、十二月都要举行一次这个论题的辩论,而学子们是抽签决定他们的立场,不管他们认不认同,反正要从他们抽签的这个角度去论。十四叔说,世间道理没有绝对,处在不同的地位,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是不同的,而且因时因地还不同。萧氏子弟要学的,就是这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但是他们在毕业前,必须按自己选择的方向参加辩论,然后在下山前写出自己的答卷:仁德礼义孰为先?
这个答卷将封入他们的学档中——同样没有标准答案,评判也如将道般,将由他们自己做出,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来做评判,最后归入他们的“文以载道”档中,供后辈子弟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萧琰在经辩堂时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文架,她觉得宁愿打十场武架,也不愿意打一场这样的文架,简直是唇枪舌战更胜刀兵,其酣畅淋漓处又让人止不住击掌道绝。
一个上午的经辩结束出来时,她还沉浸在其中,只觉许多堂兄堂姊的辩论简直字字珠玑,让她心中有些困惑的事情也豁然而解,不由深刻理解何谓“大道相通”,文武之道虽然相反,一些道理却是相通的啊。
她觉得对二曾伯祖说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