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时代东南亚这个名词还是不存在的,这个时代应该称呼为南洋华侨。后来姜诚才知道是二战时英国人把东南亚作为一个战区,才有了这个名字。之后大家用习惯了,便成为一个新的区域(本文为了方便观看,统一称为南洋)。南洋华侨历史最早已经不可考,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南洋华侨是全世界华侨最多、经济能力也是最强的华侨团体。但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中和满清政府对其无视的态度中,对中华的认可逐渐降低,直到清末才有了彻底的改变。
辛亥革命前,维新党人和革命党人在南洋的宣传活动,成功地将华侨对家庭、宗族、家乡的认同引导到对中国的认同上。辛亥革命后,华侨对祖国的认同随着祖国的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晚清末期萌发的民族主义情感,到20世纪30年代末发展成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潮。尤其的平民华侨,本就无法参加当地事务和政治,在当地无恒产无地位,其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容易深化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
华侨对日本人的仇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自身,华侨长期以来都在东南亚的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但是在一战后日本商会大举进入南洋。在马来半岛,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