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满足的。
坐在车上的荫山无心观赏沿途的街景,他的眼前一直浮现着三十多年前的画面。
那年,大清还没有亡国,荫山也只有十八岁,刚刚在京城唱出了些名堂,一次荫山所在的班子被请去唱堂会,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时年二十四岁的洪家大少奶奶。三十多年过去了,荫山始终都清晰的记得当年的情景。
荫山出生在杭州的乡下,六岁的时候因为生计艰难才随着父母千里迢迢的来京城投奔在这里做买卖的大伯,后来因为大伯家住的柳芽胡同里有一家名为福安社的京戏班子,荫山天天都跑到那院里去看班子里的演员们练功排戏,时日久了荫山竟深深的迷上京戏,并且能够用稚嫩的嗓音将整本的失街亭有模有样的唱下来,这让戏班子的师傅陆福安
很是惊奇。他见荫山小小年纪天赋过人,长得周正,骨架也大,便有意收荫山为徒,想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他。素日与陆班主就交好的大伯在听陆班主登门说出了想收荫山为徒的想法后,心里自然十分的愿意,他在征得了兄弟两口子的同意之后便专门挑了个好日子带着荫山到福安社拜了师傅。因为两家同在一条胡同里,荫山每日白天在师傅那里学习,吃住仍在大伯家里。
荫山跟着师傅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