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懵懵懂懂的模样,赵祯无奈的说到:“契丹人或许能赢一场,可难道能一直赢?他们终究会输得很惨,而到时便是我大宋握有筹码,什么时候和谈他契丹人说的不算,朕说的才算!”
这下蔡伯俙恍然大悟,而边上的三才也听明白了。
意思很简单,大宋可以和契丹一直打下去,即便期间契丹人赢了一两场也改变不了大局,只有大宋把契丹逼得无路可退之后,到时才会提出和谈,之前契丹人若是乘胜和谈根本就没有机会。
这已经不是战争的问题,这是政治上的决策,战争中就是要为政治服务的。
所以赵祯才如此的有恃无恐,因为他早已把契丹做进了局中,只要入局,一切都是他说的算,一切都要听他的,这场“游戏”什么时候开始是他说的算,什么时候结束也是他说的算。
当然这一切都在大宋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否则赵祯也不会再灭了大理和党项之后才对契丹动手。
事实上赵祯自己也知道,宋和契丹之间的差距在那里,也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逆转的,这一点是赵祯利用穿越而来的“先见之明”在作弊。
契丹自澶渊之盟后并未把大宋作为必须灭国的敌人,甚至还在蜜月期的时候把大宋真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