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一学,建学至少就得五万贯,每年县学就至少要五千贯去维持。官家,太多了。”李纲挠头说道。
“开源节流,也要把这事搞起来。贵,自然有贵的好处啊。”赵桓想了想说道:“拿出些汴京仓的财货,换点钱,稍微周转一下。”
“先在蔡京的基础上,把这县学给补充全。可以先有了县学,再有学校,建校之事,不用太过奢华。能省就省点吧。”
“那那些民间的书院呢?都废掉吗?挺可惜的。”李纲问道。
赵桓沉默了许久说道:“保留着吧。”
保留了民间的私塾,是赵桓现在财政压力,最明显的表现。
以赵桓的想法,真正的公平,是所有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享受一样的教育和师资力量。
私塾对比赵桓即将成立的县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书院环境、师资力量、同窗好友都是人生路上的财富。
完全的公平,可是这可能实现吗?至少赵桓知道,在大宋,这无法实现。
太难了,现在赵桓推行一个县学就极为的困难,而且这个县学、府学和太学是一项基本国策,其支出消耗太大了。
赵桓和李纲沉默了许久,绝对公平是他们这对君臣的追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