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赵桓的底线。
    言事归言事,想说什么,尽管说。
    但是绝对不能耽误正事!
    若是粮草无法充足的保证,赵桓在北地的征战、放金国汉儿入关和收上京路,都是极度危险的事。
    即使这群有心人不怀好意。
    他们的心思 也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大宋回到他们那个熟悉的模样。
    在粮草调运上,没有给自己瞎折腾,没给自己上演文武相互掣肘的把戏。
    赵桓已经非常满意了。
    他在离京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大开杀戒的准备。
    砍一群在调运粮草中,中饱私囊或者故意逾期不送的人。
    可是一年下来,大宋这台机器运转良好。
    虽然有些小瑕疵,但是自己想做的事,大宋的朝臣们,都保证了它的高速运转,来完成自己的政令。
    这已经很好了。
    自己接手大宋的时候,大宋的朝堂元祐党人和元丰党人正斗的火热,能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三次大规模调运,其实已经非常不错了!
    当然这也是赵桓移驾燕京的理由之一。
    毕竟大宋皇帝都亲自到了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