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念,他不是反对这个理念,而是反对这个时间节点。
“官家,臣记得当时官家突然起了兴致,到了臣管的广备攻城作,问了臣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工匠们用雕版印书。”
李纲这话一出口,赵桓有些懂了,为何李纲如此反对自己的依法治国。
识字率。
其实李纲之前说的那些他都懂,也曾经权衡利弊的考虑过,最终他还是决定不赐下赦免诏书。
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趁着这个案子,把这个理念普及下去。
但是最后一个识字率上,赵桓是真的没想到,识字率是个老大难。
不识字,则不可能知道法,而且也没有任何的普法教育和工作,不是专门司职的大理寺卿的大学士们,甚至都不知道法。
知府、知州、知县事,也对此不甚了解,怎么依法治国。
“李太宰所言,朕想一想。”赵桓说道,他要仔细思 考一下。
现在阶段,似乎真的不适合普及这个思 想。
不适合归不适合,但是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促进社会进步,改变大宋格局,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死罪不可饶。”赵桓最终决定,还是不准备放过董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