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国承嗣君位,遣使请列国诸侯修改此事,史官狐疑之下,或难改动,这样一来,太子弑君弑父之名必然传于后世……”
于是众人沉默了,这确实是一道极难的选择题,虽然只有两个选项。
如果申生拒绝,那么谁也无法保证齐侯依旧会帮助申生洗刷罪名,罪名不除,或许在此时没什么大的影响,也不影响申生回国继位,但问题在于,这样下去,申生极有可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列国春秋一句“申生弑其君”传之后世,就足够让申生不断遭人唾骂。
此时的史书其实相当简略,记载所有的事情往往都是一两句话,整件事的过程完全是省略的,只记载一个结果,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鲁国春秋就记载这六个大字,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后世人之所以知道过程,那是《左传》的作者添加上去的,称为传。
各国春秋大致就相当于《左传》上的经。
有关列国国内发生的大事,完全是其他国家怎么通报,史官就怎么记载,至于考察原因、过程、真实性,完全不存在,如果某些人是被冤枉的,本国春秋可能会有端倪,但是其他国家的春秋则是某国使者怎么通报,他们就怎么写,被冤枉那是活该。
当然了,列国春秋也是可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