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出过如此严厉的指责。
而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他,他的老父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废了他,他都不会有任何怀疑。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势,他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找到了太宰周公忌父(也称宰孔),想让周公忌父出面联合朝中诸大夫劝谏天子,罢黜王子带,将其赶回封地。
周公忌父以为求于卿不如求于诸侯,卿为天子内臣,内臣骤谏,太过刻意,容易弄巧成拙,反而惹的天子不喜,于巩固太子地位不利。相反地,诸侯为天子外臣,为王室屏障,若太子能得到诸侯的支持,那么天子也会掂量掂量。
当此之时,齐国为中原诸侯之长,欲求于诸侯,必先求于齐侯,只要能得到齐侯的首肯支持,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周公说的极为有理,姬郑自然是从善如流,当即派人出使齐国,向齐侯倾诉处境艰难,希望能得到齐侯协助之意。
齐桓公和管仲这二人怎么可能会放过这种插手王室事务的好机会?
想想看,连王太子都有求于齐国,齐国在列国的声望还不得蹭蹭蹭的往上涨?
不仅如此,事实上齐桓公和管仲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齐桓公数次会盟诸侯,但除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