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以上的大修士,他们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而且李晔也有这么做的理由和可能。
理由是,李晔为了震慑河东其它州县;可能性是,李晔之前对付魏博的时候,已经这么做过了。魏博节度使可就是被他这么对待的。
有罪之人,若想活命,若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得戴罪立功,就得付出代价。
为大军出粮秣,就是李晔开出的条件。
沁州官员和大族们,当然欣然接受,无论李晔要多少,就算他们自己拿不出来,也会去找百姓们“借”。
只要能够活下去,保住身家性命,这对这些沁州权贵而言,就是无上胜利。至于需要付出的些微代价,便不足为道。
有些官员和大族家主,在这个时候已经拿定主意,稍后定要好生表现,多承担一些粮秣份额,在李晔面前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还有可能有后福。
至于那些多出来的粮秣份额,自然是分摊到百姓头上。作为沁州权贵,谁名下没有良田万顷,没有几千几万佃农
至于官员,那就更好办了,下去之后随便立个名目征税就可以。譬如说养鸭税、修房税,甚至走路税——在官道上行走就要交钱,按照行走的距离收费。这样就不愁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