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才收割完毕。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这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十七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十六度以下。在小冰河时期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是因为温度差异,太湖地区在南宋末年逐渐开发出了稻麦两熟制。这种种植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后世。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南宋一隅之地,能养活差不多大半个中国的人口的缘故了。
不过,稻麦两熟的产量,怎么都不可能比两季稻的产量更多。毕竟麦子的产量摆在那,生长期又这么长。稻麦两熟制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保持地力了。
但是,在张正书“科学”的沤肥施肥的教导之下,即便是没有化肥,肥力也是足够的。
这,就是张正书的底气所在,毕竟他是拥有“种田术”的穿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