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还要想着对国家有没有利。考虑到每一个文臣的性格,彼此之间的矛盾,才能掌握好朝堂,做皇帝实在太不容易了。不过嘛,想做亡国之君也行的,由着性子乱来就行了。比如赵佶,比如崇祯,都是样板。
明白了赵煦的意思,这句话说出来等于就是朕意已决,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在场的都是官场老油条,对于这潜台词是门儿清,自然不会反对。
毕竟谁治水的,河堤决口了自然是要承担责任的。
现在很明确了,张正书修的河堤没有决口,反倒是之前修了八年未见治河成效的吴安持,和修好了河堤,靡费巨万却仅仅只坚持了五年的王宗望,这些人都该追究责任的。但是嘛,王宗望命好,他死在了前头,逃过了一劫。但是吴安持、李伟这两个力主回河东流,甚至借修软堰之名暗修硬堰,罪不可赦。
那么,贬官是最好的结果了。难道赵煦还要祭出砍刀,将他们几个全都“咔嚓”了不成?
所以,朝廷上下意见很快统一了,找到了这个替罪羊。
吴安持、李伟为自己的决定负了责任,流放千里。
但是,这事还没算解决。大宋朝堂对黄河北流的最大忧患,就是黄河失去了水上长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