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新台币的电影必须要拿到三千万以上的票房才能赚钱。台湾自第一部电影开拍以来,只靠票房能赚到钱的电影几乎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要靠当局的扶持勉强回本,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电影才有可能通过录像带或登陆海外上映赚一杯羹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省内资本比起扶持本土电影自然更加青睐投资商业化更成功的港片,自六十年代末港片开始涉足台湾院线,到七十年代中期时台湾市场便已沦陷为邵氏跟嘉禾两家香港电影巨头的争霸主战场之一,港片一度垄断台湾省年度票房的九成份额。
八十年代随着邵氏的没落以及新艺城、德宝等新兴电影公司的崛起,港片迎来了黄金时代。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同时代的台湾电影也再次出现了崛起的萌芽。
1980年7月,一个名叫蔡松林的台湾人成立了他人生中第一间电影公司——学者有限公司,旨在拍摄出最好的本土电影。
这位白手起家的台湾大富豪在极短的几年里先后挥斥过亿台币的巨资拍摄电影,尽管大部分都亏到只能靠省政府的补贴政策回本,于是乎学者也很快走上了前人摸索的道路,即搭上扬帆起航中的港片,以台湾资本参股、以台湾籍电影人参演,通过学习港片不断提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