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懋康造自生火铳,使用燧石打火,取消了不方便和消耗射手时间的火绳。这个发明被记录在《军器图说》一书中。
“铳遇风雨不便,凡铳必先开火门,乃可对敌举放。往往有被风雨飘湿而不能一发者,有未及照星而误发者,(自生火铳)须将龙头改造消息,令火石触机自击而发药得石火自燃,风雨不及飘湿,缓急可应手。”
然而无论是在东方和西方,刚刚诞生的燧发枪都因为结构不够完善而缺乏实战价值。
比如最简单的,因为打火石和火门设计的位置问题,第一代的燧发枪往往需要射手使用很大的力气克服弹簧力摁下扳机才能点燃火药。射手把力气集中到扳机上,用那么大的力气,自然就无法专心一致地瞄准目标了。
西方从1547年造出第一把燧发枪后,一直在完善燧发枪的结构。一直过了一百年,到了十七世纪的中叶才真正造出有实战优势的燧发枪,大规模装备军队。
像毕懋康所造的那样的初代燧发枪,郑成功见过,也知道其缺点,并不关注。
但是秦昭是什么人?鲁班在世一样的人物。郑成功坚信秦昭画出来的燧发枪必然是成熟的,有实战优势的。
秦昭接过笔墨,用豪尖在纸上细细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