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了黄氏整体的工匠的知识积累。
反过来,这些低级别的工匠在考核的过程当中,也能得到高级工匠的指点,因此在提升技能的过程当中也少走弯路。
这种互惠互利的模式,才是让整个黄氏工匠体系得以长时间的保存下来的基础,并且不断焕发出新的力量,西厢房的这些物件就足以证明这一切。
那么学宫可否也采取这样的模式?
将考核的标准和百姓教化结合起来,要想获得学宫授予的更高名称,嗯,或许叫学位更合适一些,那么就需要在百姓教化上做出更多的成就……
如此一来,一是可以借用蔡邕的声名,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门生体系,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很自然的让原本只在士族之间流传的知识在不知不觉当中扩展出去。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举措,既符合儒家教化的道义,斐潜又不用出面做什么损害士族利益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给斐潜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然后再将行政官员的职位和学位挂钩起来,这样一来斐潜都不用特意去大力提倡,这些学员们都会自动自发的去提升学位……
这样只需要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就从斐潜一人费力的推动,变成了让士族们主动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