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晚期的英国。
实际上这是不是仓窑,陈宪自己心里也没谱,他设计的这台炉子,是根据网络写手资料库中粗略的资料自己设计而成。
在那份资料中,只用很少的字符,大致描述了水泥的发明发展历程,没有图纸,也没有详细的数据说明,陈宪只能根据文章大意,来自己摸索设计。
眼前的这座炉子,是他先用小型炉子反复试验改进,定型后按比例放大后的产物。
将炉子放大后,陈宪发现,料箱太大,太重,装卸料箱又成了个难题。
陈宪又为这个炉子设计了一套用来装卸料的外围装置。
为了方便装卸,他将料箱的抽拉方向间隔开来,分别朝向炉子的左右两侧,这样一来,装卸料箱,就能从炉子的两边同时进行。
为了装卸这些沉重的料箱,陈宪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龙门吊。
所谓的龙门吊,其实就是在一个方形框架的顶端安装一个定滑轮,定滑轮上安装一根吊索,吊索的一端是四个钩爪,另外一端绕过定滑轮后通往地面,让地面上的人能够通过这个定滑轮和吊索将料箱吊起来。
当然,光有吊索还不够,必须有人操作料箱,陈宪又在炉子两边修建了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