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相的分歧点,不在于要赔多少钱,而在于吐蕃是否会接受李诚提出的条件。如果接受,一切都好说,大唐里子面子都有了,不接受,谁来接着往下打,如何执行李诚的战略。再
有就是李诚这个战略看似可行,具体到执行,其中存在很多难点,如何解决?
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主张全盘接受李诚的建议,不服就怼到底。一个阵营则主张,大唐的重心不在西面,应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边患,集中内政发展。大
白话就是,前者的态度,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后者的态度,你们不要总想着搞事,总想着建功立业。打仗要花钱,你来挣钱给我看看。前
者的代表自然是侯君集,热衷于建功立业,文治武功,他选择了武功。
后者则人数众多,魏征、马周、褚遂良等等,占了宰相的一大半人数。
这帮人倒不是说怕吐蕃,而是觉得没啥好处,适可而止吧。吐蕃那个鬼地方,无利可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然你看看高昌是怎么亡国的?不就是堵在丝绸之路上,还勾结西突厥搞事么?特么的这个怎么忍啊?断绝了丝路,断了多少人的财路啊?搞
他,往死里搞。然后,侯君集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