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江水,天上是绵绵不绝的雨丝,他的脸上浮现着笑容,语气云淡风轻:“晚辈想要改革帝国的教育制度。”
他像是说着家常,但是在孔颖达心中却不啻于一个惊雷劈到头,那样的应试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一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国内的受教育程度还是一个低到让人发指的程度,谁都知道国家想强大、经济要腾飞就需要无数的人才,可是念书的人都没有几个,又哪里有人才?
所以,国内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反映国庆的需要,那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不是外星殖民的高科技理论,我们要的是大批大批的知识分子来填补无数的岗位。
原子弹有一颗就足够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有学历的普通人,充斥到改革大潮中的各个岗位。
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情,国内的高校成为将知识分子当作流水线产品从而生产的工厂……
那不是落后,而是面对现状的一种无奈的妥协,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决定了那样的一种教育制度,哪怕有人强硬的将其扭转为欧美一般的精英教育制度,最终照样还是得被社会的潮流强势逆转。
某种程度来说,教育制度也是一种社会需求,有市场才会有产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