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地区每石米价三两,每斤盐约合5文,而把盐从扬州运到庐州,每斤可售3钱银子,足足有六十倍利润!如此大的利润足以使人疯狂!
无数人奔走在两淮盐区,靠着贩卖私盐赚取大量钱财,虽然盐运使司在两淮有数十个盐检司,可却防不胜防、管不胜管,很多巡检司的弓兵甚至也加入了贩运私盐的行列。
按照朝廷制度,两淮盐运使司每年盐课70万引,可是每年灶户上缴食盐还没有一半,对灶户们来说,把盐卖给盐运使司得银太少,他们更愿意把食盐高价售给私商。
而对于掌握窝区的盐商来说,他们按照盐引每从灶户手中购得一引盐,就得缴纳六两多的税银,故他们卖私盐的数量远比卖官盐要多。
无数的大小盐贩走私,再加上官商贩卖私盐,造成了盐税大量的流失。
在盐商和富灶、总催等几重盘剥下,灶户常年累月煮海制盐,卖盐所得尚不够一家所食。而各地的百姓们拿出辛苦积攒的银钱,尚且吃不起盐,一年到头饭食味道寡淡无比。朝廷的盐税连年下降,若是按照纲盐制全年盐税可达一千多万两,而实际征收的盐税只有十分之一,大量的盐税流失,肥了一众盐商、走私盐的盐贩,还有整个环节中经手的大小官员吏员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