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就是三块钱吗?
干嘛不坐呢?揹着个包袱,重死了都,那个包袱虽然在父亲肩上,但我知道它非常沉,因为、里面有昨晚煮熟的鸡鸭鹅蛋,还有很多馒头和饼,都是父亲准备好的干粮,我只能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啦。另外,还有衣服和其他东西。
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出门的朋友肯定不会带吃的,一碗烩面、两个烧饼根本就值不了多少钱,这并不是我有多阔气,而是事实,有些人还吃不惯这些呢?——那是因为他有钱。
可是、我父亲他也有钱,他不去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父亲连两碗烩面和三块钱的车费都付不起吗?答案是错误的,父亲这样做,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让儿子记住他简朴的生活嘛?
还是说,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节约美名?
当时,我不理解父亲,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鄙视,可是、我错了,我不应该用这样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父亲,父亲在我心里是个大英雄,他这个英雄,可能没有人记得,但是、他的儿子永远也不会忘记。
学了季羡林《永久的悔》之后,我才知道父亲揹干粮的用意,他是把钱省下来,为我看病,父亲离世多年了,但去淮阳的经历,远忠历历在目,仿若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