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算事,也就是一家子二、三个月的开销,当然了,不是都吃穿住用了,大头还是人情往来。
虽说不差钱,可出门谁也不会带这么多的银钱。
这时的钱都是论贯的,千金的话,那就是一万贯,一贯大约四斤左右,这些钱要是带着的话,那就得用十多辆马车拉。
杨母亲热地拉起郑老娘的手:
“我身上一时凑不出这么多的金子,你那里可周转得开?!”
郑继伯这枝,之所以有能养得起各种娇花,最大的原因就是家底厚。
经过郑老爹多年的败家行为的损耗,依然大腿比别人的腰还粗。
郑老娘马上回头对跟着自己的婆子道:
“你回去支千两金子来,快去快回。”
把人家高人气走了,再上门不拿出点诚意可怎么行!
郑老娘是寺里的常客,香油钱甜的也特别厚,所以知客的小沙弥见到郑老娘时笑着上前安排:
“施主,您来了,是先去斋堂用斋,还是白马斋饭送到禅房?!”
如果没有杨母在,郑老娘到是更喜欢去斋堂,转头看向杨母问她的意思。
杨母想打听些事情,所以便说去禅房,等坐下后,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