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容生动形象,起码两名阅卷官都认为这是两人各自阅到的试卷中,质量最好的一份。
不禁诗好,字也好。
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其笔画相对瘦硬,笔法外露,明显可见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这种字体倒不是首创,倒是跟唐初的薛曜的字体很像。
这首诗作为难得的好诗,在翰林院一众阅卷官中也颇有名气,诗好,字又好,自然受欢迎。
不过还是有人发现了这字的出处。
国子监的博士们自然不认识这字迹,但是翰林院的认识啊,他们可没少见到这字迹的主人。
没办法,这字体太过特殊,用的人很少,加上经常用的那人身份不凡,自然惹人注意,翰林院还有不少人模样这字体呢。
看到这首诗,认出字迹的翰林院学士眼神怪异,他们可没权处置这首诗,只能送到李磎处。
而李磎也是第一次看到李晔做的诗,不是词,而是诗。
他知道李晔做了一首诗,但并没有看到内容,直到现在才看到。
毕竟曲江五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