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法案推行下去之后,下面执行的官员为了政绩,即使是百姓在收成好不需要借贷的时候,也强迫借贷,利息还越来越高,相当于中间的回扣被不少地主阶级吃掉了,导致国家百姓都没受益。
而当时在朝廷,王安石的新法变革,基本让整个朝廷形成了两个党派,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欧阳修这些保守党,开始因为新法争论不休,青苗法愈演愈烈,而王安石人在朝廷,并不知道其余地方的青苗法已经变了样,再一个,他也需要各地青苗法案推行越广,就证明他的改革越成功。
苏轼当时自然是为了反对王安石的改革,被攻讦后,主动选择离开京师,成为杭州通判。再然后,就是乌台诗案。
当时保守派司马光和改革派王安石两党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彼此攻讦不断,苏东坡又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写了《湖州谢上表》,这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古时候的文人,都喜欢在字里行间夹杂自己的情绪,一些用词造句就显得很微妙,然后当时御史台有新党的人,就抓住苏轼的这个话,弹劾苏轼,说苏轼“愚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