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三层中以第一层寿台面积最大,约有14米见方;中层禄台的演出面积则不及寿台的三分之一;上层福台的表演区更小,仅仅是靠近前檐的一小块地方。这都是以观众视线所及来决定的。
寿台是基本表演区,使用率最大;其后部又分上下两层,上层叫“仙楼”。从寿台到仙楼有4座木阶梯,叫“搭垛”。在仙楼两端又各设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层禄台。加上仙楼,实际表演区有4层。这4层都有上下场门,而且都用槅扇把前台与后台区别开来。寿台的天花板上有3个天井,井口设有辘轳架,可供升降演员、砌末用。寿台的地板下有5个地井即地下室,室内设有绞盘,也可用作升降演员、砌末。
这种复杂的构造,同演出有大量封建迷信内容的宫廷大戏有密切关系。《昭代箫韶》的《凡例》就说:“剧中有上帝、神祇、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应分福台、禄台、寿台及仙楼、天井、地井。”但在实际演出中,福台、禄台的用处不多。神仙、人民和鬼魅主要还是集中在寿台上表演,而天井和地井,只是偶而作为演员和砌末的特殊出入口。如演出《昭代箫韶》第2本第15出,表现碰死在李陵碑的杨继业的灵魂进入天堂,演员要站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