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水荷告诉我,他“淮南赵氏”搬出赵家楼的时间很早,也因此,赵家的“历史印记”传到她这一辈人,就所剩无几了。
有许多往事,她也是听哥哥,父亲和爷爷叙说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她并不敢保证。
和我猜测的一样,赵水荷这一脉人是抗战早期,由赵水荷太爷爷带领着,逃难离开赵家楼的,期间吃了不少苦头,辗转流浪于淮南江北之间,漂泊无依。
当年,他们为了生存,加入过许多帮会组织,也干过许多卑贱的勾当,青帮,盐帮,曹家帮,码头,赌场,维持会都留下过赵家这一只人脉的足迹。
在那个时代,赵水荷的太爷爷非常凄惨,他带着族人什么都干过,可总也出不了头,立不住脚,直到建国前夕,这支人才因机缘巧合,依靠做菜的手艺加入了两淮“苏子作”,并以技立家,逐渐在扬州地区稳定下来。
人这种东西,旦夕祸福不好预测,成功失败也只在朝夕之间,这淮南赵家虽然飘零悲惨,但是转眼之间苦尽甘来,终于熬到了出头的时日。
他们一稳定下来之后,居然……因祸得福了。
建国后,淮南赵家出身不错,是“赤贫”出身的手艺人,算是无产阶级,因此没有受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