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兵民合一,国家兵源主要来自乡野之民,战国时期更是军国主义体制,全民都要拼命习武,随时准备被征募到战场上。
汉唐盛世,民间兵源依然是军队主力。魏晋乱世,坞壁密布,民间习武自保。在这些年代,练武之人剽悍凶狠,和游牧部族相斗不落下风。即使五胡乱华,也不能对华夏一扫而尽。北方隋朝重新统一全国之时,已完成了汉化,被天下人视为中华政权。
在宋以前,“出将入相”这四个字是天下壮志男儿的梦想,沙场建功立业,回朝就有望拜相。文武双途都有出色业绩,最是风光。
那时的书生,同样是练武不懈,时时佩剑在身,以上阵效国为荣。大唐是诗歌盛世,就有边塞诗歌这一流派。李长吉亦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自宋朝立下重文轻武的国策之后,“出将入相”的豪情已成为过眼云烟,民间武风也开始转衰。时人都认为,武将即使率军光复燕云十六州,凯歌回朝,太庙献捷,也比不上状元及第的荣耀。民间更是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语。
虽然北宋覆倾之后,南宋的民间武风略有恢复。但以文制武,始终是国家不变的政策。明清时代世间的普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