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来一声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紧接着,便是一片孩子声响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萧清封走近一看,发现茅屋中,一位先生正在给众多孩童讲课。这先生五十来岁,须发斑白,身穿粗布麻衣。说话温润淡雅,做事慢条斯理。其身上,更有一种儒学气息,一种文气,一种浩然之气。
萧清封没有打扰先生讲课,就在外面等候。他已经猜测出,那野猪精能有如此灵智,怕是与这位先生分不开。
“这位兄台,不知你来此何事?”
就在萧清封等候的时候,一道声音在耳边响起。转头一看,发现三位身着捕快衣衫的汉子朝着自己走过来。为首之人身长七尺又六,相貌端正,身材健硕,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