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也因为此,这种战场上兵对兵、将对将的捉对厮杀并不是很普遍、很有代表性的战争行为,而是一种在战争中被边缘化的战场行为。中国古代名将兵家辈出,老祖宗们在几千年里发展出令人瞩目的军事成就,这些成就里,战阵斗将的出彩处甚少。因而相关的历史记述也比较少。?
虽然历代对战阵厮杀的细节描述较少,但到了清代,有好事者做了专门研究。大家都知道,究大清一朝,思想、艺术、文学的大家,凤毛麟角,屈指难数,质量数量远逊前代诸朝。但大清不乏考据名家。特别是史学方面,出过一些很优秀的考据学者。用今天的无厘头说法就是,清朝出过一些历史“狗仔队”高手,专行归纳、总结、分类、疑古、考异诸事,然后辑录成笔记体。这些资料洋洋大观,虽缺少深度,却不乏精度。有的笔记体文献中,对那些被边缘化了的战阵斗将,竟然也做了很精彩的记录。
从那些记载来看,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最高水平的秦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