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眼里装上芯片,替代视网膜,让他恢复视力。
然而这个视力也只是虚假视力,是让大脑适应调整后的新信号,也就是所谓的“脑补”。那块芯片也不是永久性的,到现在人类还没解决在人体内部植入物体的免疫问题。
眼球都是如此,眼球后端,大脑内部对于视觉信号的处理,人类的认识就更肤浅了,现在仅仅只深入到大脑皮层区域。比如布罗德曼脑区系统17区的皮层就是V1皮层,负责处理视觉最粗略的信息,“晃眼一看”所看到的信息先经过这里。更深的V2皮层处理跟空间有关的具体识别,V3是信息中转,V4则跟颜色识别有关。
至于皮层之下,细到神经元级别的信号处理机制,现在的研究还没有什么头绪,更谈不上完整的体系。
神经元级别的研究也在展开,但这样的研究非常细致也非常繁琐,对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苦逼到了绝望。
观测工具是有的,在小白鼠身上可以随便打核磁共振,给人做功能核磁共振就得事先设计好课题。但不管是小白鼠还是人,测到的数据要做分析非常繁琐。虽然已经有很多分析软件和统计方法,不过每一项试验都要做个案分析,调整数据模型,甚至针对不同的测试项目设计不同的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