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来算。
于此实际落实之时,则生出许多变化。
有些国君或大夫,领地人口就那么多,但为在此议会上获取更大的话语权。咬牙都想支应更多的兵车。
整个联军常备不过一千乘兵车而已。
一些小邑大夫发了狠,全力倾起地方五十乘兵车,也足具占据一席之地。
像庸国国君,他但觉自己领地乃是庸国中心,连个山贼盗匪都少,平日里养那么多人马何用?
日后淮上联军成立了,也会当保他之安危,联军沿淮水驻军,说不得就有一支武力在上庸,即便不在。但临淮水,以淮伯淮水水路运兵之便利,一日夜就足够运兵数百里至于上庸。
如此安危无虑,他索性就将自家常备兵车大部分拿出来。挥手就愿支应两百乘。
也有大夫只看自己一亩三分地,存着保存实力之心,便是实力颇强,却宁愿少支应点。
淮上各国国君、大夫但存此等心思各异,关乎联军兵车支应事根本扯不清。
最后还是淮伯直身发话。
先问淮上各国国君、大夫,此时常备联军兵车千乘。日后大战时却起码须会兵三千乘,小邑大夫倾力五十乘兵车都入了常备联军,大战时须按此比例动员兵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