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军五道阵列的前两道开始左右展开,横队化为纵队,一如当日暨南城下那一幕,开始绕行敌军侧翼,后三道却是齐齐朝前开进迎上。
淮上军明明人数少,竟是摆开了三面包夹、围三缺一的攻势。
这一点渚邑大夫在一开始还没看出来,等到淮上军前两道左右展开拉出一个直角转弯已经开始往他三军左右饶时才隐隐有些明白,但明白归明白,他根本无力阻止,更无力指挥自己的兵车改变阵型来应对。
仅仅是整队都花了那么长时间,调整阵型这比整队更加复杂。
尤其是今日他麾下的人马比当日暨南大夫麾下兵车要多的多,人多往往意味着更难指挥,战场更大则意味着消息更难传递,除此之外地形也比平地要复杂,这又加大了变阵的难度。
最后,他只能效仿淮上军转向,将两翼阵列左右最外围的武士武卒安排转向面对淮上军的左右包夹。
但这却是有个问题,他的阵列排布,乃是为向前出击,前方攻击力最强,可从没想过敌方自侧面来,仓促的应对,最终能有几分效果就不知道了,这也是他此时唯一能做的。
等到命令传达落实,淮上军阵型竟已经到位,渚邑大夫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先前他还准备主动出击击破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