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朝廷上的大臣,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比较注重实际的。
像以后的明清那样重虚名的大臣极少。
大臣们反对李二对外征战从来就不是为了什么属国不可征的屁话,而是担心消耗国力。
这才会拿“国虽大,好战必亡”来说事。
国力的消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力,另外一个是物力,也可以说财力。
大炮和燧发枪的出世,让人力的消耗变得极低,三百神机营硬撼五姓七望的一万多军队,不但把对方打得溃不成军,而且自身还无一伤亡。
朔方城高壕深,攻城战也是零伤亡。
这些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但是朝廷的大佬们都是知道的。
所以对人力的消耗已经没有任何的担忧了。
至于物力,也因为大炮和燧发枪的出现,使得战争根本不会出现胶着的状态,物力的损耗也会降到极低。
加上土豆和玉米的推广,百姓再怎么着也不会饿肚子了。
而且秦墨的商业操作一出来,战争变得有利可图。
戴胄对战争马上变成了支持的态度。
这老儿兴冲冲的跑回去研究战争的商业操作了,准备把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