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丝绸又价格昂贵,故而贫穷人家常用纸来做衣冠。王禹的《道服》诗中就有云:“楮冠布褐皂纱巾。”(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为襦。”等等。此外还有纸帐、纸被之类。故有“宋人穿纸,元人穿棉”之说……
至于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的大规模普及,则是要等到明清两朝——具体来说,就是元代黄道婆跑到海南岛上,向当地黎族人偷学来纺织棉花的技术,并且带回江南老家进行推广之后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的唐宋时期,种植棉花的地区仅仅局限于新疆、云南、广东、广西、福建那些偏远的蛮荒之地,一直要到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棉花的种植才在长江下游和陕西等地逐渐传播开来。
事实上,棉花的种植并不算非常麻烦,但真正阻挡了棉花普及的问题,是它的脱籽工序——因为棉籽生于棉桃内部,数量又多,缠在棉絮之上,凭着手工剥起来简直像是做噩梦。直到黎族人发明了新式的剥棉花工具,解决了这一难关,棉布在中国民间的普及才成为可能。
所以,在北宋末年这会儿,棉布还在被中原人称为“白叠布”,是一种比丝绸还要稀罕的奢侈品,根本没有在民间普及开来。想要在短时间内,给一支军队装备上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