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之后,为了维护雅利安人的地位,雅利安人逐渐建立了许多社会和宗教制度和规则,使得这种阶层的区分被永久固定下来。种姓制度由此产生为了对印度的土著民族,进行长期而有效的支配,雅利安人便根据吠陀的内容创造出原始的婆罗门教,并且根据经典里头的教义,将人民区分为四个等级:首先从创造神梵天口中生出的,是身为祭祀阶级的婆罗门,从双臂出生的,是身为王族阶级的刹帝利,从大腿出生的,是身为平民阶级的吠舍,最后从双脚出生的,则是身为奴隶阶级的首陀罗。
由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浅色皮肤和当地人的深色皮肤对比鲜明,所以肤色是和种姓制度紧密联系的一大因素。我们熟悉的“种姓”这个词,实际上是16世纪来到印度的葡萄牙旅行者创造出来的名字。在印度,种姓其实被称为瓦尔那,瓦尔那这个词就是很直白地指“肤色”,其本意和阶层、地位毫无关系。
不过,经过了3500年的悠久岁月,雅利安人的肤色也在变化,因为在热带的太阳下,只有深色皮肤的种族才能更好的生存,浅色皮肤容易因皮肤病而夭亡被淘汰,雅利安人基因中的黑色成分被遗传和强化,浅色成分被不断淘汰,所以到了现代,已经不能完全用肤色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高低了,某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