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心中隐隐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我手里拿的这本《老子》是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本为主要底本,帛书乙本为参考而校注的,这两个版本都有残缺,不过却是目前已知的最为接近原始《老子》的版本了。
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广为流传的河上公本、王弼本注解时,对于这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解释是:具备上德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品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具备下等德行的时刻想着保持住自己的那点微末的德行,其实他是没有品德的。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无论如何都让我无法理解,总是感觉有些勉强,或者说,是有些肤浅了。
而我手中的这本以帛书甲本为底本、乙本为辅本的《老子》,校注的人对于那句话是这样解释的:上德的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尚未朴散为仁、义、礼、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下德的人,德“一”朴散,其完整性已经丧失,为了防止继续丢失而修德,因此不言自己有德。
初次看这个解释的时候,我感觉有些扯淡,但仔细读了两遍,却发现这与修真似乎有所关联。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