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去谈下来了,棉纺厂最后一道签合约程序上也要被喊停。
最后,郭小洲得出了一个比较悲催的结论,他记录所有的合约联系电话,一点用处都没有。对方棉花公司不可能舍弃合作多年的老业务员,去和一个陌生人交易。
除非他不是太和棉纺厂职工,或者对方以前没有和太和棉纺厂发生过交易。
想到这里,郭小洲临机一动。
他发现东部的黄洲地区有三家县级棉麻公司和太和有过交易,那么他是不是可以去找黄洲的第四家,第五家,第六家……
立刻翻开电话黄页,查找黄洲地区的所有棉麻公司,并迅速筛选出六家新公司。
一一拨打电话,按照合同上的价格和棉花品级报价。
接电话的人要么是敷衍,要么觉得是好笑,好几百万巨额棉花采购,竟然找不认识的棉花公司操作?这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疯子!
前三个电话他没有感受到对方的任何诚意而且价格偏高,但也小有收获,至少锻炼了他谈业务的经验。
随后他拨通了第四个电话,接电话的人自称是棉花公司的总经理。
他还是照着合约报价,并说出自己的采购量,以及几种品级的棉花。
对方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