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仍有取胜的可能;反之司马懿尽管比曹爽能干得多,但根基毕竟有限,一旦被加上谋逆的罪名,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而失败。
然而在这一发千钧的关键时刻,曹爽却是那样地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只是不停地流泪。司马懿深知局势瞬息万变,充满风险,力图尽快地解除曹爽的精神武装。
针对曹爽贪恋家室的庸懦心理,他先是命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曹爽,说他的目的只是要削去曹爽兄弟的兵权;接着又命令与曹爽交厚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带去太尉蒋济的信,说他和蒋济指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决无他意。
这样一来,曹爽那本来就脆弱的意志又大大软化,终于作出了屈服的抉择:“我不起兵,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司马懿完全控制了局势,而曹爽则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司马懿诛灭曹爽,尽管曹爽已经交出兵权,困居私宅,司马懿却不肯罢休。为了立威,也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威胁,他从黄门张当身上找到突破口,给曹爽等人定下了谋反的罪名。于是曹爽兄弟三人,何晏、邓扬、李胜、毕轨、丁谧五人,再加上桓范,全部被诛灭三族,一场权力斗争,终于以大屠杀告终。
诛灭曹爽是魏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从此曹魏的军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