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这是唐朝诗人韩翃的诗歌。﹙注:翃,音同“红”,虫飞之意。﹚闲鹭也像人们一样,按时作息,而热恋着枝头的秋花,迟迟不愿零落于尘泥。”文妃评价道。
“苏轼可真够情义,你们看,就连毫不起眼的枣花,也能进入诗人的法眼。”文妃喜滋滋言道。
“是吗?那些玫瑰月季牡丹等有名花卉,不去描写,专门刻画枣花,也真是有趣呢。”二姐好奇不已。
文妃道:“我最喜欢他的这两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注:缫车,音同‘搔’﹚诗句中开满着朴素清雅的枣花,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喧嚣气息,可谓将‘雅’与‘俗’契合得不露痕迹。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四十几岁时,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几十里外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