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上强大的武器装备,这种战术就是美国在二战最典型的代表,所以武器装备在满足了自身需求后,数量就格外的重要了。
“这种火炮的威力或许不是很强,但是距离绝对够远,精度绝对够高,这主要是因为陛下您提出的螺纹内壁的构思带来的好处,虽然具体怎么研究制造我们花了不少时间,但最后拿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一公里内,这种火炮绝对能够做到指哪打哪!”
研究员的话让鲁鲁修满意的点点头,或许是因为人力充沛的原因,火炮的成熟性要比火枪高了很多,这种火炮实用性高,产量也不少,他似乎才是真正为战争而生的兵器,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够立即投入量产,而且因为体积的原因,他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比较低,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人们的熟练速度,这变相加强了火炮产能。
“这种火炮大概每个月能够多少?”
负责火炮的官员极为自豪的说道:
“全力生产下,我们可以做到每个月生产三十门火炮!”
三十门火炮的数量看起来很少,可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极为不错的产能了,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欧洲,拿破仑时代也不敢说几十万大军能够配备上千门火炮。
对于这一点,鲁鲁修还是可以理解的